艺术大师周令钊的桂林情缘

2013年12月重访桂林(在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门前留影
2008年回忆1949年9月和夫人陈若菊在天安门上为开国大典绘制毛主席像场景所画
与夫人陈若菊在阳朔漓江上创作
1998年创作的彩墨画《阳朔古城》
下榻榕湖饭店与饭店领导合影
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,在痛失相濡以沫、牵手60余年的爱侣之后,在家人的陪同下,选择了用一次远游来做疗伤,而旅游的目的地,是离他北京居所几千里之遥的桂林。桂林并非他的故乡,该有着怎样的情缘,一个城市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被选择?而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?
2013年岁末的一个傍晚,在凛冽的寒风中,我来到他下榻的榕湖饭店,拜会了这位老人——— 国家名片的设计者、艺术大师周令钊。
提起周令钊这个名字,也许许多人并不熟悉,但他主创或参与设计过的作品,却是1949年以后几十年间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他绘制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幅毛主席像,他参加过国徽、少先队队徽的设计,参加了八一勋章、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的设计并执笔绘制,他设计了共青团的团旗,并从1950年代起30多年时间里担纲第二、三、四套人民币的设计,他还设计了《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》(1957)、《国庆十周年》(1959)等许多邮票,绘制了包括黄鹤楼大壁画《全民抗战》(1938)、《世界人民大团结》(1959)等多幅大型壁画,这些业绩足以使任何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师名垂青史。而支撑这些著名的公共艺术的基础,则是周令钊独特的艺术经历和艺术追求。这其中,也包含了他在桂林的峥嵘岁月及艺术积累。
(一)战火中结缘桂林
周老看上去面色红润,精神饱满,腰背挺直,除了行动略有不便,需要人搀扶外,其他一切如常。提起与桂林的缘分,周老更是记忆犹新,娓娓道来:1938年我19岁,在武汉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的工作,处长是田汉。六处掌管的是艺术宣传,分三个科室,我所在的第三科主管的是绘画木刻。当年9月,我随三厅撤离武汉,转道长沙。我记得是在长沙大火那天撤到桂林的。
那时桂林是文化界集中的大后方,我先后在行营宣传组画抗日宣传画,到艺术馆画《国家至上》演出海报,在国艺社为《明末遗恨》《梁红玉》设计舞台布景。“新中国剧社”成立后,我参加了新中国剧社,画《大雷雨》海报,在乐群影剧画美国片、苏联片的电影海报。我记得我当时画的海报很大,挂在十字街那一带的楼上。
香港沦陷后,港人来到桂林,我做向导。港商带来商业繁荣,茶楼林立,物价上涨。我们的工资不够用,我和蒋湘军合作办了个建设广告公司,他管经营,我管业务,画广告画。公司设在桂林百乐门饭店那里。由于我们讲究质量,生意很好,一下就发了。手头宽裕之后,我请田汉吃饭。田汉说: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。青年人应该去抗日前方服务。于是我放弃了生意很好的广告公司,去柳州参加了抗敌演剧第五队。在五队,我参加反法西斯话剧《人兽之间》的演出。我设计了创新的布景,演配角,画海报,参加《黄河大合唱》等许多解放区歌曲的演唱。
提到在桂林的岁月,周老说,让他永生难忘的是张曙的遇难。周老回忆,他与张曙是好朋友,每次张曙写了新歌,都会让他试唱。在桂林行营宣传组工作期间,每天早上都要签到。一天刚签完到不久,张曙的爱人急急忙忙地跑来,说张曙被炸死了。他与三厅的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看到了张曙父女被炸得血肉横飞的惨状。张曙是三厅成立以来第一位在敌机轰炸下牺牲的烈士,大家为他在漓江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郭沫若厅长代表全厅致悼词。
1942年10月,周令钊离开桂林,返回家乡湖南平江。周老回忆说,当时接到弟弟来信,说家乡闹疟疾,特效药“奎宁”被奸商炒卖赚黑心钱,病人买不到药,大姐、大嫂都死了,母亲也病危。感谢演剧队长徐桑楚,给了我一些队里的“奎宁”丸,让我赶回家乡,救活了母亲。我也从此离开了广西。
(二)和平年代写生桂林
抗战时期,周令钊先后在桂林、柳州住了五年,周老说那是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五年。地处大后方的桂林,洋溢着为民族存亡而战的激情,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,给了年轻的周令钊许多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机会,比如舞台设计、画广告画、参加全国漫画木刻协会、从事艺术教育等。这一时期的艺术历练和火热生活,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一生的艺术创作,一位艺术大师开始崭露头角,给同时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们在文学家秦似的回忆文章中看到这么一段话:
“许多进步美术家也与《野草》有着密切联系,其中包括新波、陈烟桥、温涛、丁聪、余所亚、郁风、刘建庵、周令钊等……而周令钊为《野草》第一卷作的封面设计,从一幅旧墙的缝隙中透出一支生气蓬勃的草芽,特别饶于意趣。那时候,这位美术家还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小伙子呢。”
新中国成立以后,而立之年的周令钊开始担纲“国字号”的设计任务,可谓是功成名就。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永无止境,仍然经常到全国各地去采风、写生。桂林是他常来的地方。周老回忆,早在抗战期间,香港沦陷之后,就曾跟随张光宇一起在桂林山水中写生。他非常喜欢张光宇的绘画风格,一路仔细揣摩和学习,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。秀丽的桂林景,淳朴的桂林人,为周令钊的艺术人生提供了无尽的养分。
上世纪60年代,周老与夫人陈若菊曾经多次到广西写生,足迹遍及桂林、阳朔、龙胜、花坪林场、南宁、靖西、若圩、柳州、三江、程阳、富禄、梅林、大苗山及贵州的从江、贯洞等地,创作了大批桂林题材的水粉画、水彩画、水墨画以及插画。这些作品有:插画《刘三姐》、水彩画《龙胜文化馆》(刊于《中国妇女》杂志封底)、水彩画《漓江渡口》、《书童山》(中国美术馆藏)等。
这时周老的画意笔端,早已没有抗战时期金刚怒目似的激愤、旧墙之下小草的柔弱,而是《漓江渡口》《龙脊》里田园牧歌般的诗意,《刘三姐》插画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活泼。
1991年金秋,周老应邀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“新中国剧社50周年”纪念活动并为活动设计了会徽,泛舟于山清水秀、景色如画的漓江之上,在桂花飘香的院子里,与故友品茗忆旧。
1992年10月,已过古稀之年的周老应邀在桂林博物馆举办了《周令钊画展》,展出了大量以桂林为题材的作品,水粉画《兴坪》被桂林博物馆收藏。在这些画里,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了他对桂林的深情厚谊。
(三)耄耋之年重访桂林
2014年春节前后,周老的女儿周容教授在整理周老的艺术年表时饱含深情地写道:(2013年)11月11日上午11:35分,相伴66年相濡以沫的爱人、事业上默契的合作者、67年前的得意学生——— 陈若菊突发心肌梗死离世,那样充满阳光的积极生活的她令所有熟悉她的人难以相信难以接受,更何况朝夕相处的亲人。12月,为平复心情,5日至10日和儿子小川、女儿容容、外甥媳妇沈舒到桂林、阳朔、柳州,住过去到桂林常住的榕湖饭店。1938年10月19岁到1942年在桂林、柳州等地抗战工作生活近5年,1962年、1963年和陈若菊再访广西近半年,1992年应邀在桂林博物馆举办《周令钊画展》,留有许多难忘的记忆。
李太白有云: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自1938年10月周老首次到桂林至2013年最近一次来桂林,时间已过去了65年,周令钊先生也从一个激进青年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。周老不顾年事已高,在桂林的山水间,寻觅过去的踪迹,广西省立艺术馆、王城、象鼻山、救亡日报社旧址都留下了周老的身影。当年在桂林住过、工作过的地方,诸如施家园、七星岩、百乐门、十字街、乐群社,早已面目全非。但对周老来说,这仍是一次温馨的旅程。最让人动容的是,周老在亲人及榕湖饭店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来到了七星后岩张曙墓前,祭奠和追怀老友。对着墓碑,周老率大家深深地鞠躬,并且唱起了张曙谱的歌曲。天若有情天亦老,若张曙九泉之下有知,也一定会为老友所感动。
在榕湖饭店五号楼周老的房间里,当我问起周老此行对桂林的观感时,周老说,桂林的变化非常大,城市也增大了许多,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看到的都建设得要好。桂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。当我与同去的朋友请周老为我们题词时,周老挥笔写下了“美哉桂林”几个大字。
